ManBet

ManBet-体育网址

menu
close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 文化长廊

吃糕

发布时间:2023-03-07

糕,是一种用黄米磨面、蒸出来的吃食。在所有的面食中,糕应该是最黏的吃大门儿了。刚蒸出来的糕又黏又粘,使刀割使筷子几(方言,夹的意思)都奇难弄,所以也叫黏糕。到底有多么黏呢?据说老婆子吃黏糕就奇肯把牙粘下来。又因为早年间只有在过年时才家家蒸糕,一年只能吃到这么一回,所以又叫年糕。

当年出产的新鲜黄米要用石磨推成精细的糕面子,讲究的人家磨下的糕面子还得再用细箩箩一箩。蒸糕时,得先使厚厚的博山陶瓷大和面盆浆 ( 泡的意思 ) 面子,再把浆好的糕面子摊了铺在箅梁子的笼布上,一般也就二指厚。摊好了糕面子再在表面摁上一层红枣,盖上焙盖,上边最好再放上个炉圈什么的重物压住,然后就急火硬火使劲蒸吧!这样蒸出来的糕,有那金黄色的糕面子和深红色的甜枣,看上去就又喜庆、又有食欲,食色双全,人见人爱!热热乎乎黏黏乎乎年年过年吃年糕,谁不盼着过年啊。

这种年糕也叫枣糕,枣的投放量和糕面子掺和起来要比例适当,枣太少了吃起糕来味道就差点什么,枣太多了糕面子太少了,吃糕的又不实惠了。也有蒸糕不使枣的,这种蒸法在南方见得多点。干过业务员的都有经验,几十年前去上海一带出差联系业务,首选是要带上几斤四川大枣作为敲门砖的。因为用四川大枣蒸糕,对他们的食材条件来说,太奢侈了。还是这种掺上枣蒸的糕吃着来劲。

吃糕就要吃热的,刚出锅的糕才香、甜、软、糯、黏。凉下来的糕就变硬了,香气和口感也不行了。等糕凉透了就会坚硬无比,啃不动、掰不动,吃时只能再上锅馏热或上油锅煎糕了。

煎糕有两种。一种是将凉下的硬邦邦的糕蒸好,使菜刀切片,将铁锅中放少许油,放入糕片煎至外边一层稍起渣。这样的煎糕外焦里糯,趁热撒上红糖,开吃就行啦!另一种煎糕似乎只有老成都极讲究的家主才有,也就是梅欧堂主人陈岗老师的《糕》文中所说,是将凉糕切片、入油,先加上红糖,反复揉制,直到油、糖、糕三者融为一体,翻来覆去煎至完全入味,煎成一个厚饼时再出锅码盘儿。用筷子夹少许入囗,其香甜、软糯,若脆若黏,那种强大的味蕾冲击,真有一种通体的幸福感,让你只想过年不想过日子了。这种煎糕我只吃过一回,是有一年春节期间去文友张奎文兄家中做客才开了眼的,奎文兄说为上这一道老潍县煎糕,他煎了一个多钟头。

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质匮乏,是吃供应的年代。那时买什么生活必需品,都必须凭供应本凭票。过年置办年货,就要拿着各种供应本、供应票千方百计、急急火火地去排队。排上就全买出来,去晚了就没有了,不买的话过了年这些票和供应的东西也就作废了。所以说,只有过年才能拿着粮本去粮站把每个人供应的那一份糕面子买出来。一年只领这一次,一次一人只有半斤还是八两。一家子的糕面子一次蒸一锅也就全蒸出来了。

除了去粮站领糕面子,年前的南门大集上也有粜的。家里人多,再好吃糕,也可以去年集上籴。糕面子得吃当年出产的,陈面子蒸出来颜色就发绿了,也不大黏乎了,味道也发苦了。农村亲戚过年也有专门来送糕的,每当我见了他们就立马远远地跑过去,快帮着接过面袋子箢篼子 ( 一种柳编的提篮 )竹提篮,大爷二舅七八姑八大姨什么的叫得都奇亲。 

后来不用粮票了,不去粮站称粮了,好像好多年家里也不再蒸糕了。超市里倒是常年有卖的,用塑料袋封好,看着还行。我有时候也去买来打打馋虫,但吃着却不大是以前那么个味儿,不如以前好吃了。也不知是不是掺了什么面子,不像以前那么黏乎了。有些大饭店的酒席宴上偶尔也会上一盘子煎糕作为充数的甜食,我吃的时候也变住脸不顾吃相地打连筷子狠狠地先拂 ( 方言音fo,此处有急切、热切地意思 ) 过来一大块,可是亲友见我见了糕还是这么个吃法,就好心好意地劝我:啊呀,上了岁数就别再好吃那么些黏乎东西了,别再把血管黏住啊!

(作者:齐鲁滨)

视频新闻

  • 抖音二维码